毫无疑问,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都将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会越来越重要。
但是,和整体经济实力相比,中国企业的软实力也就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却没有获得同样快速的成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品牌企业们路漫漫。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的问题,即使是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国产品牌仍然没有获得足够的信任,尤其是和国外的竞争品牌相比,国产品牌仍然处于“价廉”的阶段。
这或许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也可能不全部是品牌塑造方面的问题,可能还有我们这些消费者的心态问题,又可能是我们的舆论界更善于批评而不善于表扬。
忘记在哪里看到了一份互联网用户的行为模式报告,上面的数据说70%以上的中国网民习惯在网上发表对于企业/产品的抱怨;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数据可能仅仅是30%,那里的消费者更喜欢通过互联网分享对于产品的喜爱以及使用技巧等等。
这里绝对没有批评消费者的意思,我也是如此,习惯于在网上抱怨,很少表扬。
应该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应该是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在经过制造业的洗礼,也诞生了诸多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在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
比如说海尔华为奇瑞吉利等等企业,已经在塑造品牌的道路上尝试了很久,但是无疑例外饱经质疑。海尔黑们最新编造的段子是海尔赞助了世博会美国馆,对于华为则是一贯性的对于质量的质疑,而吉利因为收购沃尔沃也被专家们称为吉娃娃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绰号。
相对于国内舆论质疑的声音,墙外的观点可能更加的客观。海尔早已经是全球白色家电最有竞争力的品牌;华为也正和国际巨头们在全球市场正面交锋;即使是吉利,福特能够把沃尔沃卖给吉利不仅仅是因为资本的意志更多还是对中国品牌吉利的认可。
可以复习一下品牌的定义: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中国品牌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界面临的问题,也是对为企业品牌服务的广告公关企业以及从业者们提出的X命题。
如果说实业的品牌塑造更多来自于产品本身,那么互联网企业的品牌的形成更多的来自于用户的口口相传。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开心网以及校内网的发展轨迹吧,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用户之间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品牌,这也是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原始状态。
当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进行主动的品牌传播。最早的是搜狐的公交广告,其后诸多具备相当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均尝试了通过广告和公关手段提升品牌形象;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比实业的品牌推广要更灵活,以世界杯前后梅西代言为例,腾讯网做的就比奇瑞要好很多。
插一个题外话。互联网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球互联网巨头均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虽然直接进入成功者寥寥,但是通过收购以及合资等方面均在国内有布局,比如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亚马逊收购卓越等等;即使嘴硬如google者,也还是在中国市场留了后路,近期通过年审既是一例。
相对来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诸多不足,使得舆论界批评的趋势更甚。在新浪看到一个新闻,说蚂蚁网因为资金链的问题关闭了,而其创始人麦田就是舆论领袖,善于批评;而他的朋友谢文老师从一线退下来之后,更是将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批到底——几乎所有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都被其批判,而他们一直比较推崇的是google,全球的楷模。
舆论领袖的批评对于互联网品牌的杀伤力巨大,但是,好在来自舆论领袖的批评和最普通的网民最终的选择往往是不一致的。
不可否认,中国的互联网品牌企业们确实存在那样这样的问题,批评也是正常的;但是评论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不是吗?
发展就是硬道理,产品、用户、收入等等方面的长足进步才能够获得尊重,对于互联网品牌企业而言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也是。国内外舆论界对于腾讯的评论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
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百度的李彦宏会被邀请参加太阳谷峰会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发展到强大的地步才会获得尊重,这也是Google CEO施密特透露太阳谷密会李彦宏的原因所在,因为来自于东方的李彦宏创办的搜索品牌百度已经是google必须重视的竞争对手。
面对品牌塑造困境,面对外界批评,发展才是唯一的正确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