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也有大商机最近,笔者的好友突然在msn上没头没脑地蹦出一句“最近听说玉米行情不错,不如我们一起屯一点吧”,笔者心中大奇,难道继绿豆、大蒜、生姜之后,玉米终于也加入到了涨价大军之中?“国家已经严厉打击农产品炒作啦,你难道想当下一个某悟本?”笔者开玩笑地回了一句,谁知好友沉默了一会儿后发了一条链接过来。
笔者点开链接才发现,原来此“玉米”非彼玉米,而是网络上对于“域名”的趣称,而发明这一称呼的正是“玉米虫”们。所谓玉米虫,就是英语Cornbug翻译过来的,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域名投资人”,他们喜欢把域名叫做“玉米”,把注域名叫做“煮玉米”,煮完玉米再转手,就是这群“玉米虫”的生财之道。
据业内人士介绍,域名投资在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成为“玉米虫”的人只是极少数,而且大多都是学计算机或相关专业出身的人,不过得益于近几年来中国网络经济的水涨船高,域名投资已经从原先的小众化投资变成了时下最热门的投资项目之一。据悉,目前以“煮玉米”为生的“玉米虫”已经不少于5万人,甚至有上百家公司专门从事相关产业的买卖。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一领域,自然与其蕴藏众多商机,而且收益也相当可观密不可分。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现行的注册费用来看,注册一个CN域名,每年的花费不过200多元,成交的域名,价格多在数千元以上,稍微好点的域名,都能卖到上万元、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这种致富的神话不断地在互联网上演,其中最为“玉米虫”们所传颂的“成功案例”无疑要属
Google.cn,这一域名曾被传言卖出了上百万美元。
无线网址成新宠据估算,一个域名体系下的优秀域名大概在400万个左右,随着“玉米虫”群体的不断扩大,COM域名和CN域名下的好“玉米”已经越来越难找。而随着国家对3G网络大笔投入的实践,以及三网融合步伐的加速,无线上网已经成为大趋势。而无线网址的应用也逐渐被大众和企业所知,并成为一种企业品牌资源,因此不少有先见之名的“玉米虫”已经将无线网址当作了新的“猎物”。
对于“玉米虫”来说,最近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修订了2006年3月20日施行的《无线网址争议解决办法》,并已经于8月29日正式实施了这一修改后的办法。新《办法》明确“出售无线网址”不再被一概认定为“恶意”,只有在“注册或者受让无线网址是为了向作为民事权益所有人的投诉人或其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无线网址,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时,才能被认定为“恶意”。
此外,新办法规定被投诉人在接到争议解决机构送达的投诉书之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其对该无线网址享有合法权益:(一)被投诉人在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已善意地使用该无线网址;(二)被投诉人虽未获得商品商标或有关服务商标,但所持有的无线网址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三)被投诉人合理地使用或非商业性地合法使用该无线网址,不存在为获取商业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意图。
最关键的是,新办法限定了无线网址争议解决机构受理无线网址争议的范围,明确“所争议无线网址注册期限满两年的,无线网址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这意味着如果企业对于“玉米虫”手中注册超过2年的无线网址有异议的话,只能通过司法裁判程序来主张自己的要求,相比起仲裁,企业无疑要付出更大成本,对于“玉米虫”而言,从中能够获得的利益或许将更大。
“煮玉米”也是技术活虽然“煮玉米”似乎只是一件体力活,只要手够快就能抢下好“玉米”。不过,业内人士表示,Google.cn的成功让很多新“玉米虫”认为抢注国内外的著名品牌是一条最好的生财之道。但事实并非如此,Google.cn的成功可能更多是建立在Google当时未在中国注册商标,因此仲裁结果对其不利,如果Google当时不是通过仲裁而是向法院起诉,结果可能大不一样。而且,随着企业维权意识不断增加,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仲裁或诉讼的方式来维护利益。据媒体报道,继金利来、戴尔、施华洛世奇、思科等国外知名品牌相继提起仲裁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加入无线网址争夺战,例如浙江正泰电器就通过仲裁成功夺回被抢注的无线网址“中国正泰”。
业内人士表示,抢注域名只是域名投资中的旁门左道,真正的域名投资是靠眼光来发现有价值的域名,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意来实现致富目标。一个好的域名一定要有意义,如紧扣社会热点、焦点等等。同时,从商业价值上来说,一个域名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说人们要用多久才能记住这个域名,对于这个域名的升值空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域名越短小越好。因为越是简单的数字、字母组合,就越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此外,如果想要成为“玉米虫”,最好还要对互联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切忌跟风炒作,盲目投资。